1883到1892年間德國曼內斯曼又多項專利被批準,其中大部分涉及穿孔機軋輥形狀和布置。第一臺軋機是三輥斜軋機,其后是二輥斜軋機。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改進,到1891年曼內斯曼兄弟發明周期式軋管機時為穿孔鋼錠,才將輥形確定下來。其特征是軋輥由導向、穿孔、碾軋、減徑和定徑組成。在穿孔和碾軋之間有一很短的柱狀段,導衛裝置為導輥。這種輥形知道20世紀50年代中期,按卡爾莫斯法建成的周期軋管機組仍在延伸機上采用。這種輥形的穿孔機稱為“曼式穿孔機”。
現代常用的二輥斜軋穿孔機,是斯蒂弗爾與1905年完成的自動軋管機組中采用的。軋輥由兩個錐體一大直徑對接而成,即桶形輥,導衛裝置為導板。這就是現在所說的斜軋穿孔機。狄塞爾于20世紀20年代在研究改進斜軋穿孔工藝時,提出了采用高速回轉導盤的斜軋延伸機理論,與1932年在美國一家公司的鋼廠的建成投資了第一臺狄塞爾軋管機。其主要特征是采用驅動的大導盤,當大導盤應用于穿孔機時,軋輥仍是斯蒂弗爾式的穿孔機的桶形輥,稱這種穿孔機為“狄塞爾穿孔機”。
電火花穿孔機行業規模不斷擴大,國產高檔電火花穿孔機明顯進步,中高檔產品取得重大突破,我國電火花穿孔機整體水平全面提升。產業的快速發展,問題也隨之而來:1.數控化水平較低。目前生產值數控化率不到30%,消耗值數控化率還不到50%,而發達國家則在70%左右,高檔次的電火花穿孔機配套部件只能靠進口;2.功能部件生產發展緩慢。功能部件性能好壞直接影響著電火花穿孔機整體的技術水平與性能,制約著主機的發展速度,其發展狀況與機床市場競爭能力密切相關。
目前我國功能部件企業發展十分滯后;產品結構水平偏低。從行業總體上來看,產業規模雖然很大,但產品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,國內市場需求與行業供給能力不適應,進口機床大量進入國內市場。